外媒8月20日消息,據悉,倫敦金屬交易所(LME)鋅庫存在過去一個月增加了一倍多,達到145,975噸,目前處于2022年2月以來的最高水平。
從7月開始作為最后手段流入市場的金屬涓涓細流,已變成8月的一股洪流,自上周開始以來,LME的權證已獲得76425噸。
這么多鋅的突然出現不應該讓人感到太意外,因為一段時間以來,市場一直在發出鋅需求走弱的信號。
倫敦金屬交易所3個月期鋅價5月觸及每噸2215美元的近3年低點。鋅目前的交易價約為每盎司2,280美元,自1月初以來下跌了24%,使其成為LME賤金屬中表現第二差的金屬,僅次于鎳。
4月中旬前后,時間價差明顯松動,表明金屬在場外積累。
本月的小規模擠壓已經吸引了一些金屬走出陰影,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。
然而,在供應鏈的更上游,已經有跡象表明,鋅價暴跌正開始限制生產。
擠壓可以取出隱藏的金屬
觸發LME倉儲系統當前大量到貨的因素,似乎是本月早些時候短期價差大幅收縮。
自4月中旬以來,基準現金與3個月期價差一直處于舒適的正溢價水平,但在8月初轉為現貨溢價。8月9日,現貨溢價飆升至每噸36.50美元,為今年2月以來的最高水平。
這種小規模的供應緊張被歸因于花旗銀行(Citibank)為了一筆利潤豐厚的倉庫租賃交易而購買了大量金屬,這種存儲業務在過去幾年里由于供應量低而不可能實現。
如果是這樣的話,新加坡的游戲就開始了,除了馬來西亞巴生港的1000噸外,新加坡已經占據了最近抵達的所有黃金。
金屬正在進入LME儲存的早期預警信號是,上月有兩批金屬抵達新加坡。
7月份,該市共獲得了3.15萬噸鋅、5125噸鉛和625噸錫的許可。
LME的月度倉庫排隊數據顯示,PGS (East Asia) Pte Ltd運營的倉庫上個月接收了31,450噸金屬,這意味著這里是鋅的主要目的地。
我們必須等到LME下個月的更新才能確認這個月的流入也是同一家倉庫公司。
盈余已經到了
鑒于價格走勢,以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,鋅市場已轉向大量供應過剩,LME的低庫存看起來越來越不協調。
國際鉛鋅研究小組(ILZSG)直到4月份還預測,全球精煉金屬缺口將達到4.5萬噸。
然而,該集團的最新評估顯示,2023年前5個月的供應超過需求,達到26.7萬噸。
該機構估計,全球精煉金屬產量同比增長2.3%,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產量的增加。
然而,同期鋅使用量的增長速度要慢得多,只有1.0%,而且考慮到鋅的需求依賴于中國和歐洲疲軟的建筑業,即使是這個溫和的增長率也有可能進一步下降。
向市場過剩的轉變現在已經有了切實的形式,盡管LME需要一場時間分散的游戲,才能將其從場外儲存的陰影中清除出來。
還有多少鋅會進入LME體系,還有待觀察。期貨溢價回到鋅曲線的前端,表明近期的金屬搶購已經結束。
低價格造成了損失
全球的冶煉廠仍在享用去年積累起來的精礦,當時歐洲和中國的供應中斷造成了供應鏈中的冶煉瓶頸。
雖然歐洲的一些產能仍處于停產狀態,但中國的產能今年已強勁反彈。
然而,根據ILZSG的數據,目前中國的稀土供應正在萎縮,預計今年1 - 5月中國的稀土供應將同比下降1.0%。
低價格開始影響到邊際生產商,Boliden關閉其在愛爾蘭的Tara礦是迄今為止最引人注目的受害者。
鋅供應周期正顯示出轉向的初步跡象,但要使礦山供應受到足夠限制而導致精煉金屬產量下降,還需要一段時間。
在此期間,有很大可能有更多的金屬進入LME的倉庫。本月的利差租賃交易不太可能是最后一次。
【免責聲明】:凡注明文章來源為“長江有色金屬網”的文章,均為長江有色金屬網原創,版權歸本網站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站書面授權不得轉載。凡本網注明來源:“XXX(非長江有色金屬網)”的文章,均轉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及其公司所有。本站已盡可能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標注,若有疏忽造成漏登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,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。本網站所發布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。